中國白酒市場
營銷,從2000年以來發(fā)起的文化營銷,已經(jīng)讓全中國白酒品牌都進入到了癲狂的文化營銷狀態(tài),但凡是品牌的都要與文化靠點邊,在兩萬多家白酒企業(yè)中,幾萬個白酒品牌對應著幾萬中文化,所有的品牌都有一個美其名曰的文化,其實這讓消費者根本應接不暇,很難真正記憶和認知,眾多文化的喧噪推動了白酒文化的繁榮,同時也使中國白酒陷入了浮華喧囂的時代,福文化、喜文化、和文化、緣文化……,總多文化已經(jīng)讓消費者無法分辨和形成共鳴。
在這場聲勢浩蕩的文化營銷推動下,酒文化已經(jīng)讓人們眼花繚亂了,甚至目前的中國酒文化正處于一個同質(zhì)化的時期,而且在浮夸和漂亮的文化傳說中,白酒文化營銷其實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務實回歸期,比如說早期茅臺五糧液傳播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現(xiàn)在中國名酒以史實來論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根本沒有茅臺和五糧液,另外目前大多數(shù)的中國白酒文化皆以傳說為主正史為輔的模式,注定這種品牌歷史文化營銷是無根的浮萍,很難落到消費者的心理。相反那些講究品質(zhì)和與消費者溝通的品牌,在這種混亂和浮躁的品牌歷史文化營銷下,形象變得更加鮮明和有力,以洋河藍色經(jīng)典為例,在色彩和情懷的引領下,洋河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璀璨品牌發(fā)展道路,這種不以文化為營銷導向,從消費者和市場出發(fā)的差異化品牌營銷,才使得洋河迅速在同質(zhì)化的文化營銷中,變得更加突出矚目。而之后的山東景芝酒,雖然景芝也有很好的歷史文化,但是卻只傳播芝麻香型,這樣以產(chǎn)品為原點的差異化傳播和推廣,讓景芝變得更加突出矚目。對比另外一個獨特香型的董酒,董酒在復興的過程中,以國密文化為出發(fā)點,雖然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這種無法感知的形象,倒不如傳播董香型白酒,來得更差異化點。
從目前一些二線品牌來看,不走文化營銷其實也是一種差異化的表現(xiàn),比如說低端酒老村長只訴求消費者心態(tài)“簡單快樂”,還有龍江花園訴求爽朗型白酒,以及小刀凸現(xiàn)的求醉心態(tài),在沒有文化依托下,這些白酒品牌反而打動了很多消費者,讓消費者找到了真正品牌感覺。所以未來的白酒品牌文化營銷,其實更多的需要重新思考品牌的差異化之路,只有務實的差異化才能夠讓市場感動,而那些務虛的文化本身是沒有差異化的根基的,因此不可能讓消費者感動。
隨機讀管理故事:《盲人過橋》
有個盲人經(jīng)過一條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橋,從橋上摔下,兩手抓住了橋欄。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抓緊欄桿,自己估計松手后肯定會掉進深淵里。過路人告訴他:“別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緊抓著欄桿高聲呼叫。時間長了,手上累得沒力氣了,一松手就落到橋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來,說:“嗨!早知道橋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讓自己受這么長時間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這個盲人是有些夸張,但企業(yè)管理中常常會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寧可把下面想的恐怖點,預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這個是危險的,所謂的憂患意識,要把問題想得更加復雜點,把問題想得更加困難點,這從某種角度而言沒有錯,但對企業(yè)戰(zhàn)略來說是存在問題。
企業(yè)戰(zhàn)略過程中對于未來預估,往往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某種預估將會對當下的行為發(fā)生扭曲,企業(yè)會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無謂的因素上。寧可想得復雜點,不要想得太容易,這種思維其實是掉以輕心的反面,中國人有句話叫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其實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從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業(yè)管理中,若沒有這種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會事倍功半,當然有這種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鵝現(xiàn)象在當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論與模式如此之多的當下,企業(yè)著眼于當下的未來預估,將成為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核心要解決的問題。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