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河南省安陽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兼反貪局長王保公開向媒體表示,安鋼報案后,公安機關主要從是否存在摻假欺詐、以次充好等方面進行調查,“后來殷都檢察院介入調查,按照安鋼內部人員是不是行賄、內外勾結,按反貪案件在處理。”
目前事件處于初步調查階段,還未正式立案。“這起礦粉摻假案的走向還存在多種可能性。”王保認為,“如果公安發(fā)現(xiàn)的只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那就是供應商問題;相反,如果最后調查發(fā)現(xiàn),公司的質檢出現(xiàn)問題,把本來不合格的產品化驗成合格產品,這就屬于內外勾結的問題,目前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有媒體報道稱,礦粉摻假事件被發(fā)現(xiàn)后,供應商曾試圖與安鋼方面溝通,并表示“可能是不小心發(fā)錯了貨,可以重新發(fā)貨”。但安鋼領導“很重視”此次事件,發(fā)現(xiàn)沒幾天,就移交給檢察機關。并表示:“不管牽涉哪個部門哪些人,絕不姑息。”不過奇怪的是,事情過去了10天,安鋼仍未對此事發(fā)布任何通告?!秶H金融報》記者多次撥打安鋼電話,其公關部以“無可奉告”回應,其銷售部則表示:“不清楚這個事。”
“安鋼拒絕接受采訪或許是在等待事情慢慢平息。”上海市匯業(yè)律師事務所吳冬律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上海大學法學院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陳劍平則向記者強調:“安鋼的做法是有問題的,若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應妥善處理,告知大眾事實真相。”
此外,譚小芳老師了解到,安鋼并非第一次涉及受賄事件。早在2010年,安陽鋼鐵質量監(jiān)督部型材質量檢查站原站長羅春平、料站質檢組原組長王利明、焦鐵礦質量檢查站原站長常健、料質量檢查站質檢礦組原組長張磊,就均以受賄罪被判刑。
在這炎熱的七月天,安陽鋼鐵集團卻感覺不到一絲暖意,行業(yè)低迷,股價長期走勢一路奔向歷史最低,就在公司高管正為如何改善業(yè)績而費勁腦汁時,一則負面消息,夾雜著質疑,呼嘯而來,讓管理層措手不及。
據業(yè)內人士表示,安鋼并不是個案,此類事件在部分國營鋼廠內部非常普遍,利益相關方往往透過裙帶關系控制鋼廠的采購和銷售,從中牟利,只不過安鋼被“自己人”揪了出來,被擺上了臺面。安鋼給業(yè)內上市公司提了一個醒,既然這種現(xiàn)象普遍存在,那么,關于管理體制的自查,或許是擺在眾多鋼企高管面前的一道必選題。
據悉,粉礦在銷售前,經常會有一個合理配礦的過程,對硅、鋁等雜質的含量進行調節(jié)。礦粉摻假就來自這一環(huán)節(jié)。所謂的合理配礦,是指將高品位粉礦與低品位粉礦進行混合,產生品質均勻的粉礦,進行銷售,這是允許的。但是,如果出現(xiàn)摻假,就意味著混礦并不均勻,堆放時會出現(xiàn)顏色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業(yè)內人士表示,這種情況,采購員很容易辨識。
“很容易辨識”,事情為何卻遲遲沒有敗露?是私人利益使然,還是公司刻意為之?通過對安鋼經營狀況和經營環(huán)境進行分析,難免讓人對公司通過不正當手段提升業(yè)績,產生懷疑。
據了解,鋼企的虧損已成普遍現(xiàn)象,目前,隨著市場需求增速放緩,鋼鐵產品同質化競爭驟然加劇,產品跌價嚴重,較多公司紛紛通過多種形式自救,或減庫存,或調結構,或開拓新市場,然而,這些戰(zhàn)略性調整,似乎都沒有直接通過摻假降低成本來的利索,安鋼是否利用不光彩手段走利潤捷徑,讓人生疑。
從媒體近幾日報道來看,安鋼內部對于事件的態(tài)度,讓人大失所望的同時,也更加加重了輿論的揣測,踐踏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按照目前的時間點來看,安鋼發(fā)現(xiàn)摻假距今已有差不多一個來月,為何過了這么久,消息才最終流出?這段時間,安鋼又干了什么?對于消息曝光晚,有媒體援引安鋼員工的話說:“董事長王子亮強調,不能告訴媒體。”
有分析師就該事件發(fā)表看法時表示,摻假對安鋼幾乎不形成負面,對其影響應該不大,這次事件只是暴露了公司內部環(huán)節(jié)的一些問題,就算影響股價,也不會影響太多。事實也正是如此,從17號消息見諸報端到今日,該股股價走出四連陽,雖累計漲幅不大,但已證實消息負面影響有限。負面影響不大,為何不能告訴媒體?董事長錯誤的估計了形式,還是另有隱情?筆者無從得知。但無論哪種情況,如今來看,都無異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媒體是投資者的眼睛,投資者享有知情權,摻假事件對公司業(yè)績或多或少會存在影響,6月中旬發(fā)現(xiàn)時,上市公司就應當充分明晰事件對自身的影響深度,通過公告或者媒體主動披露事件真相,站在客觀的角度,給出影響不大的定性分析,定會回轉輿論風向,給投資者留下一個在信披方面值得信任的好形象。
可惜的是,安鋼并沒有這么做,而是在員工向媒體爆料后,才慌于應對,錯漏百出,讓輿論不斷陷入揣測和質疑之中。本因自身不盡責,讓事件最終以形成惡性輿論演化的形式曝光,就有點說不過去,然而,安鋼隨后仍顯得并不著急。公司管理層面對媒體的采訪時的回復,讓人大跌眼鏡。
有媒體先后撥打安鋼集團包括董事長在內的數(shù)位管理人士希望求證,但均被告知“不知情”,有網友在微博上調侃,“這董事長當?shù)目蓧虮M職的”。過,有媒體最終從董秘張憲勝那得到了確認,張憲勝表示,確有粉礦摻假一事。但他稱,公司對此事的處理沒有姑息,態(tài)度積極。他還透露,此次涉案的供應商是“國內鐵礦石貿易商”。但他沒有透露該供應商具體名稱,以及此前是否是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
安鋼集團紀委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目前,安陽市殷都區(qū)已專門成立調查專案組對此事展開調查,“到現(xiàn)在還不清楚具體的調查結果”。記者向該紀委人士問及有無相關負責人出面回應此事時,他表示:這件事只是配合調查。
只是配合調查,就無需給出回應?這在輿論危機發(fā)展過程中,無疑是坐以待斃,相對于是否展開調查,投資者更想了解的是,摻假事件可能對安鋼造成的經濟損失估算情況,可是,公司未主動回應,對于媒體詢問,也絲毫不愿透漏。我們先不說公司處理輿論危機合理與否,在投資者知情權的給予上,公司顯然不夠負責。